“设施农业物联网”由传感设备、传输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服务管理平台共同组成。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棚内空气温湿度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输至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和环境管控参数通过大棚管家实现对棉帘的自动卷放、风口的自动开合、遮阳的开合,使作物始终处于系统设定的最优温湿度环境。从而节约人力、提升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
项目建设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的建设;
第二:大数据物联网、知识库的建设;
第三:数据库、知识库的应用层(大数据服务)的建设。
第四: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的建设
感知设备主要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感知设备将棚内的环境数据采集后传输到服务平台,形成庞大的环境信息数据库,为数据分析、数据变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服务平台也会及时发送指令到控制系统终端设备,设备开始动作,自动调节温室卷帘和风口、遮阳、喷滴灌等的开合。
大棚实时生产环境数据采集
大数据物联网、知识库的建设
大数据物联网、知识库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组织基层农业技术专家制作、采集相关信息,加工整理后录入系统,形成可信度高、覆盖范围广的庞大数据库、知识库。经过长期积累,建设了100多种作物生长期信息数据库、基于生长期顺序的最优环境参数信息数据库、基于生长期顺序的植保技术信息数据库、基于生长期顺序的土肥技术信息数据库、基于生长期顺序的栽培技术信息数据库、异常环境农事操作技术信息数据库,156个批发市场的市场信息数据库等。
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
统计设施农业园区(基地)的基础信息库:包括园区概况(地点、面积、大棚数量等)、每栋大棚的种植作物、每栋大棚的种植时间、大棚棚主联系电话、基地维护员等内容。
设施农业基础信息采集
大棚种植技术信息采集
数据库——市场信息数据库
市场信息数据库中包含由中国农业信息中心提供的涵盖全国批发市场实时行情信息,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精准度高。
大棚实时生产环境数据库
大棚管家通过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环境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输至服务管理平台,经过解析后存储至大棚实时生产环境数据库。
数据库——作物生长期信息数据库
农技专家将作物的生长周期表整理后录入到数据库,形成了每种作物从种植到采摘的全部生长周期数据库(如西红柿的生长周期:①幼苗期0-50天;②开花坐果期51-75天;④结果期76-1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