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养猪先进大国透过自动化、智慧化系统,减少管理人工、提高猪只育成率,打造猪只饲养量大、成本相对低等优势,直驱国际市场。国猪要提高产业竞争力,也必须从智慧养猪着手。电脑监控配种、饲养优化中猪全球竞争力,保育阶段的小猪,免疫力比较差,居住有环境自动控制与监测的猪舍里,能提升小猪的育成率。从口蹄疫区除名、成功防堵非洲猪瘟入侵、传统猪瘟拔针全面部署,中国养猪产业虽然重新取得打国际杯的资格,但是在离开国际市场逾20年的期间,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养猪大国,早已站稳国际市场地位,中猪要如何追赶?其实这些养猪大国过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们很早就遭遇工资愈来愈贵、人力难找、无法控制传统半开放式的养猪环境,以及生产育成率表现不佳、猪只健康难以提升、换肉率不稳定等问题,才开始发展智慧养猪。」曾开发家禽智能化畜舍监控系统的宜兰大学生物机电工程学系教授邱先生说,丹麦、荷兰是畜牧先进大国,发展智慧养猪的经验,就值得中国借镜。智慧养猪藉由感测、红外线、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瞻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管理人力,还能将专家知识经验写入电脑系统,透过ICT的运算,形成决策与智慧化控制,为猪只生产环境取得均一的条件,有效提升养猪产业的竞争力。邱先生指出,丹麦目前每一头种母猪,平均一年生产2.4胎、约29头仔猪,而中国平均生产2.2胎、约21只仔猪,「中国种母猪受精成功率比较差,仔猪出生后的存活率也比较低,生产技术与丹麦相差8头仔猪的距离,需要努力追赶。」
极端气候过热、过冷的变化,以及猪粪臭味外溢,对半开放式的中国猪舍环境,带来饲育猪只的挑战。然而现阶段发展智慧农业,不能只靠单一专业知识。邱先生与宜兰大学动物、资讯工程、机电、生物机电工程专业领域的教授群,共组研究团队,在科技部「智慧科技于农业生产之应用」专案的支持下,帮助国内养猪户进行产业升级,饲养技术与设备媲美先进国家。为此,研究团队主要锁定智慧养猪的3项技术,包括种母猪发情辨识系统、仔猪受哺乳母猪压迫的警示、保育猪(离乳后小猪)的智能化环控猪舍,进行研发。合作大学生物机电工程学系教授邱先生(右2)领军的研究团队,在智能化畜舍监控系统的研发上,拥有丰富经验。拍照判断母猪发情 电脑闻声警示仔猪有难猪是经济动物,每一位猪农都希望母猪配种受孕成功、持续生产仔猪。母猪的月经周期为21天,如果当期人工授精失败的话,猪农必须再支出21天的饲料成本、空间场域去饲养母猪,等待下一次配种时间。因此,种猪发情配种成功与否,事关养猪费用的开销。邱先生说,过去判断母猪排卵配种的最佳时间,倚靠老师傅的经验,像是牵公猪探视母猪,公猪出现流口水的兴奋反应,或是母猪愿意让饲育人员重压背部而不逃走,「但从科技角度来讲,判断母猪发情是要看生理的性兆。母猪发情时,阴户(下体)会红肿,温度也比身体其他部位高。」
于是,研究团队利用红外线热像仪、手机的可见光摄影,为母猪的阴户测温、拍照,搜集温度、外观的变化数据,从中找出发情时间的判读模型,目前这套系统的发情辨识率达到75%。种母猪发情辨识系统透过监视器拍下母猪阴户的影像,即能马上判断发情(estrus)状况。在母猪顺利怀孕、生下仔猪后,猪农接着还要担心仔猪吸母奶时,母猪一个大翻身,仔猪闪避不及就会被压住,导致窒息死亡。通常一胎12~16头仔猪,常有4~5头死于这样的意外,减损了猪场出售仔猪的收益。研究团队为了提高仔猪离乳前的存活率,搜集仔猪遭受压迫所发出的尖叫声,以及一般吸奶、撒娇、打架的正常声音,进行资料分析、抓出特征值,运用机器学习、建立声音模型,发展猪只声音辨识系统。当系统侦测到仔猪受到压迫的尖叫声,就会立即示警,通知饲育人员前往抢救。